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比大熊猫还稀有35年前中国引入24匹如今它们怎样了?

2022-06-28 08:13:09   来源:快科技  阅读量:11207   

说到野马,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美国野马,因为这些泛滥成灾的马经经常闹出大新闻,或者有人会想到斑马毕竟这个也叫Rdquo我们的动物从未被驯化过

可是,真正被更广泛认为是野马的是普氏野马,它甚至是现存唯一的野马。

美国所有的野马都是欧洲人带来的驯化野马。

斑马在分类上确实可以称为Rdquo,它和普氏野马是同一个物种,但实际上这个属下面还有几个驴子把这些野驴叫做野马总感觉怪怪的。

事实上,普氏野马对应的是现代马斑马,野驴和家马的血缘关系似乎有点遥远,而普氏野马很可能是家马的野生血缘,所以是现存唯一的野马

描述:西藏野驴

现在只剩下10个普穆斯唐了。

普穆斯唐比家养的马小很多,只有2.1米长,比一些大一点的毛驴还要小但它具有典型的野性特征mdashmdash马的鬃毛竖起来了

这种建立特点很有意思许多圈养的动物有一些身体特征会变得萎靡不振比如鲸鱼的背鳍在水族馆里一般是立不起来的,很多狗耳朵下垂,可能也和驯化有关有学者给这种情况起了个学名叫驯化综合症

注:普氏野马的马鬃直立。

普木唐其实是正宗的中国马,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肃,还有蒙古。

但现在认为是俄罗斯探险家普·格瓦尔在1839 —1888年发现的,普耶玛这个名字是以这个欧洲人命名的。

注意:体型较大的家养马的鬃毛是立不住的。

野马肯定不是外国人首先发现的在外国人来之前,当地人很早就知道这种马的存在,但这种野马非常机敏,很少被带入人类社区

比如Pu Gerval,他最早只是把野马的皮带带到了欧洲,因为一只成年的野马要抓到一只活的动物真的太难了,欧洲人看到它的皮之后就对这种动物感兴趣了。

当时很多欧洲人以探险为名,经常猎杀野生动物,然后卖给欧洲各地的动物园获利。

蒲的野马也经历了欧洲人的掠夺在普格瓦尔之后,各种围捕和狩猎接踵而至,但最终他们放弃了围捕成年野马的想法,转而投向偷驹子,那时候当然没有偷说白了,都是光明正大的进行

在被欧洲人围捕后,普氏野马终于在野外灭绝,导致普氏野马在原产地没有从国外引进的尴尬局面。

幸运的是,欧洲动物园中仍然存在野马,但它们只是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到1945年,圈养的普氏野马只有31匹,都生活在慕尼黑和布拉格动物园

令人惊讶的是,就连这31匹野马也是其中9匹的后代,确实比大熊猫还稀有。

1947年,一匹真正的野马在蒙古被捕获出于遗传多样性的考虑,它还参与了普氏野马的繁育,所以现在普氏所有的野马基本上都是这10匹马的后代

中国引进了24匹马。

上世纪60年代,蒙古放弃野外搜寻,宣布野马普氏灭绝,而中国在70年代宣布其灭绝。

自1985年以来,中国从欧美国家带回了24匹野马1986年,正式上线野马归家工作,在新疆建设占地9000亩的亚洲最大野马繁育中心,启动野马工作

其实今年正好是野马归家35周年,而放归野外是20周年mdashmdash2001年,27匹野马首次被放归野外。

第一部野作并不顺利这些被圈养的野马无法适应野外的严冬第一个冬天来的时候,三匹野马直接被冻死,其他的被带回圈地

不过现在中国普氏野马整体情况还可以野马引入中国以来,已经繁育了6代,数量已经达到760多只,占全球现存普氏野马全部的三分之一

已有110匹野马16次放归野外,现在野生种群正在自主繁殖,达到487匹,今年8,9月份还将再放归20匹。

其实有野马挺有意思的它们群居,但它们的种群有两种一种是由男性光棍组成的人口,一种是男性首领及其妻妾儿女家庭人口

光棍人口它由那些被驱逐或无法与其他雄性竞争交配权的成员组成有时候会有一个孤独的雄性,就是它还没有找到一个能接受它的光棍人口

虽然野化的工作没做几年,但是中国的这些野化普氏野马把这套野马规则他们玩得很开心也许野性是他们的天性

图注:普氏野马的完整头骨

最后

蒲慕堂真的算Rdquo现在很难说,关于它的分类有很多争议2018年还说是现代家养马的野生种群,今年又说是独立进化的马科物种

总之,普氏野马很难归类它是否是现存唯一的野马还需要新的证据,但它与家养马的关系肯定比斑马或野驴要近得多

我们知道,马和驴的后代叫做骡子因为驴有62条染色体,家养马有64条染色体,骡子有63条染色体,所以不能自己产生后代

不过有趣的是,普氏野马的染色体数量是66条,比家马多一对,但它可以和家马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后代有65条染色体。

这说明普氏野马和现代家马确实有更近的血缘关系,遗传相似度更高。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娱乐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